傳播佛陀法身慧命DNA的總基地

禪觀中心簡介
大華嚴寺禪觀中心,旨在推動禪觀行法、培養禪師人才、深化禪學精神。中心目標在於藉由宣廣禪學新思維-跳脫既定的意識型態認知,突破當今資本主義價值觀,開拓人生處世新視界,創造地球永續的新經濟模式。
禪觀中心成立至今,已舉辦二十八場忍可級灌頂,遍及中、台及美、澳、星、馬等地,超過千餘人次參與體認;並於台灣北、中、南各地舉辦「快樂瑜伽班」、「幸福瑜伽班」等身心課程。二○一五年起,禪觀中心嘗試更新運作模式,以培養專業師資為目標,以落實中心宗旨。未來更就一般大眾持續推出一系列適合各界人士需求之禪修活動及演講、論壇等,兼顧「經、行」之要而努力。
歡迎您的蒞臨與指教!
何謂禪觀?
為什麼要「學禪」?
「我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人生嗎?」
「有可能比現在(的情況)再更好的嗎?」
這是「學禪」必要先問自己的三個問題,而且一個扣著一個問題,次第向上-反應出人對於靈性探求的叩問,也是解脫無常束縛的動力所在。「學禪」的目的就在打破個人既有的意識型態,能以更寬廣開闊的態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與事理本質,進一步做出合於自我、正確的選擇-傳統的說法就是「明心見性」,以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開智慧」。
人以五官(即五識)生活的生命狀態,在佛教中稱為「五識身」;若不執著五識而生活則叫「靈性生命」。人會有執著、迷惘、痛苦和誤判,多半源自於五識身的局限,或囿於無常的變化。因此,有靈性生命的生活,就可以越脫既有認識,重新發覺生命的現象與本質,進而提昇生命質量、成就更好的生存世界。「禪觀」就是一種「靈性生命」的鍛鍊過程,亦可以視為一種「修行」。
漢傳佛教中有「禪那」(Dhyāna) 一辭,原是指印度瑜伽 (Yoga) 的高級行法,後為佛教所吸收,並加以衍生出「解脫」之道 – 在五通外加上「漏盡通」而成為不共外道的禪法,稱之為「禪」。由外相上看,藉由「禪」可以達到「三昧」(Samādhi) 心境一處、心不散亂「定」的狀態,故又將此合稱「禪定」。
「禪」既是源於印度瑜伽中的高級行法,自然具有動態的部份;藉由動態的激發,而進入靜態的凝視-過去祖師大德多有在生活、工作中入定,就可以知道禪法教學的活潑和不拘一格。只是因為古代人在勞動力上的活動頻繁,加上僧侶敬佛的禮拜上有充分的煖身,因此不刻意強調動態的行法。現代人「四體不動、五穀不分」,身體的運動量不足,故加強「動」的部份,是今日「禪」由「動」入「靜」的準備工作。
大華嚴寺因兼具動態與靜態行法,並匯集眾法脈源流,故特將本宗禪法稱為「華嚴禪觀」,動靜相宜的活潑教法,與一般純靜態或純動態的功法作一區別。華嚴禪觀中心歡迎您的光臨。
敬請尊重原創著作版權,引用文章禁止商用或擅自改編,
並註明引用出處,我們將保留法律追訴權。如有需求,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